才让加,2010年从青海师范大学毕业,2013年11月,不顾父母反对,辞去了在共和县电视台的工作,带着筹到的30万元,注册了贵南县岗拉美朵民族服饰有限公司,以各类民族服饰,藏绣辫套,工艺品设计、加工为主要经营内容。
“藏绣是藏族传统的刺绣装饰艺术,我们贵南的藏绣,特别是藏绣辫套,做工精美、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基础,市场前景好,藏绣艺人资源也特别丰富。”说起为何创业,才让加说:“当时在我们乡没有专门做这方面的公司,家乡的资源这么丰富,为什么不把民族特色发扬出去?考虑了一阵子,想着回家创业。”
在才让加的家中,12名村民正熟练地绣着手里的工艺作品。才让加介绍:“我们这里的妇女几乎人人都会藏绣,公司按照基地+农户的模式经营,把制作材料发下去,村民们按设计绣好作品,我们统一收购,按绩效发工资。她们都喜欢来我家一起工作。”
公司成立后,才让加就在海南州开了自己的服装专卖店,用于零售与接订单。虽然对民族服饰、藏绣有一定的了解,但没有经验,“当时最困难的地方,在于对参与工作的零散农户的管理上,虽然大家手艺好,但公司需要统一的标准和管理,这就需要不断沟通与协调。”才让加说。
如今,才让加的公司有6位藏绣老师,专职为农户们提供技术指导,不定期请来苏州的刺绣老师交流,拓展思路,实现产品创新。虽然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机械也可以生产出藏绣辫套,不仅能够批量生产还能节约成本。但对于这点,才让加显得有些排斥:“宁愿卖不出去,也只做原汁原味的手工藏绣,即便以后只有几个人坚持手工,我也会坚持。贵南藏绣历史悠久,我们要把这个传承下去。”
由于才让加公司的藏绣辫套制作精美,服装面料与款式上等,经过一年的努力,才让加公司的衣服与辫套已经销往多个州县。2014年公司纯利润近70万元,员工开支48万余元,现有员工115人,带动全县近400余人从事藏绣工作实现增收。在公司做藏绣辫套的农户,按绩效工资计算,每月能有1000元至7000元的收入。
推广上,除了初期通过产品展示、散发宣传册和现场演艺、解说等方式提高销量,才让加还参加了2014年和2015年的“青洽会”,公司的服装与藏绣作品在展馆集中亮相,得到了众多消费者和参会企业的关注与高度评价。
未来,才让加认真地说:“赶上现在的好政策,希望借助创业贴息贷款的动力,与旅游产品开发相结合,做更多产品,扩大规模,带动更多乡亲创收。”
阅读:
9位西宁湟中县非遗传承人携66件作品亮相南京
何满老先生与他的银器。人民网南京9月28日电 (马焘焘)28日上午,“幸福西宁·艺韵湟中”湟中非遗工
唐卡:在传承与创新中发展
唐卡:在传承与创新中发展唐卡是刺绣或绘画在布、绸或纸上的彩色卷轴画,是富有藏族文化特色的一个画种。唐
青海:尽锐出战 决战决胜——写在第六个国家扶贫日之际
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宁秀乡拉格日村牧民多杰才旦在合作社的牛棚里喂牛(2019年1月17日摄)。 新华
文旅产业成为青海省经济新的增长点
文化旅游融合以来,青海省将文化和旅游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加强顶层设计,延伸拓展产业链条。全省直接或间接从事文化和旅游产业人员达到106万人,文旅产业正在成为绿色产业、幸福产业和富民产业。 记者
青海非遗主题展吸引人们的眼球
热贡唐卡、果洛德昂洒智藏文书法、玉树黑陶、蒙古毡包、土族服饰、撒拉族口弦乐器、精美“青绣”、创新产品
“90后”唐卡画师:让笔尖艺术传播得更远更久
更登旦正和画师一起作画。周栋楠 摄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藏族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藏族的“百科全书”,也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中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
手工藏毯编织培训助青海玛多黄河源头牧民增收
图为手工指导老师教牧民编织藏毯。供图 中新网西宁9月18日电 (孙睿)“以前天天在家做饭带孩子,自从村里办理藏毯厂,我就成了藏毯编织工,以前我不会编织,但是经过培训后,我的编织技艺也越来越好了,收入也